作者:曹慧珍
能看出左圖是楊桃嗎,感覺和中間的海星是親戚吧!看右面楊桃的圖,就不會有這樣錯誤認知了吧。如果是一個可旋轉的圖,從各個角度觀察模型,我們是不是對它認識的更清晰!
觀察尺度縮小千萬倍
我們在顯微鏡下觀察樣品結構時,每一張XY的平面圖看到的都只是在該焦面和特定角度看到的圖,很容易造成視覺錯覺,丟失真實的樣品信息。
XY二維圖片觀察相交的兩條微絲,空間上沒有交點。
所以說為了更精準的實驗結果,我們需要采集三維圖像。
三維圖像采集方法
1、按照采集二維圖像的方法,先調整好針孔、Laser、HV、Scan size/speed等參數,決定圖像的獲取條件。
2、在ND Acquisition窗口勾選Z,進入三維圖像采集模式。
3、點擊Reset按鈕,清除之前的記錄。
4、Live或Find mode預覽,邊觀察圖像邊調節焦面(微調模式),點擊Top按鈕,確定三維圖像的頂面。
5、繼續預覽,反方向調節焦面,信號增強再減弱,點擊Bottom按鈕,確定三維圖像的底面,停止預覽。
6、輸入Step
7、根據需要,勾選Save to File,在保存的同時獲取圖像。
8、點擊Run now,開始采集Z序列圖像。
Top、Bottom、Step的選擇
Step的右側顯示了當前成像參數下的系統推薦值(最小值),這個值是共聚焦顯微鏡光切厚度的1/2。如果按推薦值掃描,每個信息掃描2遍,每次50%的overlap,后期創建三維結構更精細;按推薦值的兩倍掃描,所有信號都采集1遍,也沒有丟失信息,大于2倍則會丟失一些圖像信息。我們建議step設置為推薦值的1-2倍之間。
top和bottom的設置與實驗目的有關,如果為了觀察三維結構,top和bottom設置時預覽狀態最好信號完全消失,保證結構的完整性;如果僅為了觀察Z軸投影圖,top和bottom可以設置在信號開始不清晰的焦面,節約采集時間。
是不是很簡單,快來試一試吧!
本文章版權歸清華大學生物醫學測試中心尼康影像中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