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王瑾瑜
超分辨率技術近年來不斷的被大家提及,而且廣泛的運用在生物的各個領域。目前超分辨率成像技術主要分為三大類,第一種是基于單分子定位的PALM/ STORM技術,第二種是基于受激發射淬滅的STED技術,第三種就是基于結構光照明成像的SIM技術。
雖然我們知道STED技術和PALM/STORM技術在空間分辨率上有非常高的提升(可達到20-50nm的分辨率),但是他們也有明顯的缺點:樣品需要很強的激發光來照射。這樣不僅使我們的熒光蛋白或分子漂白,還會產生大量的自由基損傷活細胞樣品。很難運用普通的熒光蛋白或分子成像及活細胞成像。相反,SIM成像可以有效的利用熒光分子發出的光子,大大降低所需的照明功率。在傳統熒光顯微鏡及confocal下成像的樣品均可運用SIM成像,另外也是活細胞超分辨成像的一個利器。
SIM的成像技術是利用利用空間有結構的光束來激發熒光,激發圖形和熒光團密度的混合頻率,將樣品中通常不可見的高頻信息攜帶到顯微鏡的可見低通頻帶;通過改變圖案的方向和相位,記錄熒光結果并對得到的多個圖像數據集進行適當的處理,提取攜帶的高頻信息并重建出超分辨率圖像。SIM XY分辨率理論上可以達到傳統熒光顯微鏡的兩倍。(原理我就簡單說說,對具體細節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直接參考Mats Gustafsson的文獻)
到這里,我要再次重復一下SIM超分辨成像的優勢,對熒光蛋白或分子的要求少(基本上我們日常使用的熒光探針均可使用),時間分辨率高(可用作活細胞成像),熒光光子利用率高。在過去的十幾年里,SIM技術已經廣泛運用在細胞生理學、細胞動力學等亞細胞水平的研究中。三維結構光照明顯微鏡(3D-SIM)可在縱向不同層面上獲取圖像,通過一系列層析圖像重構成3D圖像。那我們接下來就看一下SIM的應用吧!
從這里開始通過圖片進行各種傳統光學顯微鏡和SIM圖像的對比,各種經典文章參考!
先看看confocal和SIM的圖像的對比吧!
到目前為止,運用SIM成像技術發表的文章不勝枚舉,想到這里,就不得不提一篇2008年Lothar Schermelleh這篇關于細胞核、核纖層和核孔復合物的3D-SIM成像。他不僅直觀的對比了confocal和SIM的圖像,還增加了反卷積后的圖像。
SIM成像技術在細胞生物學領域的應用主要分為兩個方面:
第一,觀察樣品的結構特征;植物或動物的亞細胞結構、蛋白共定位等。
下面這篇文章是運用SIM成像技術,對煙草細胞的胞間連絲進行成像(Super-Resolution Imaging of Plasmodesmata Using Three-Dimensional Structured Illumination Microscopy)
下面這一篇是觀察瘧原蟲裂殖性孢子(綠色)在入侵時,肌動蛋白(紅色)的結構。
再給大家看看三維動態的結構
第二,活細胞的動態觀察。
下圖是運用SIM成像技術對線粒體的三維動態成像。
下面這篇文章主要是運用SIM成像技術對細胞內亞細胞結構的雙色3D-SIM活動態圖(Time-lapse two-color 3D imaging of live cells with doubled resolution using structured illumination)
這樣的案例太多太多了,看到眼花繚亂,歡迎大家前來咨詢、實驗。
本文章版權歸清華大學生物醫學測試中心尼康影像中心所有